详细内容

广东美食




姜撞奶      摄影:半山


    姜汁撞奶,将鲜水牛奶加糖煮沸,倒入碗中,与老姜汁撞在一起,便成了既像豆腐花又像蒸水蛋一样稀中带稠的美食,却比豆腐花、蒸水蛋香滑甜爽,且有温中、调胃、驱寒、养颜的功用。味道香醇爽滑,甜中微辣、风味独特且有暖胃表热作用。

姜撞奶,首创于广州番禺县沙湾镇。传说,在沙湾镇,有一个年迈的老婆婆因风寒而患了咳嗽病,她的家人急急找了医生来帮她看病,开了药吃了后咳嗽却迟迟不见好。后来偶然间得知姜汁可以治咳嗽,家里人就赶忙为老婆婆弄来新鲜的姜汁,但姜汁太辣,老婆婆无法喝下去,就随手将姜汁搁在了床边的桌子上。没过一会儿,儿媳妇端了给老婆婆解姜味的牛奶进来,谁知走路的时候不小心,将牛奶撒了出来,刚好有一部分牛奶落进了盛姜汁的碗里。奇怪的过了一阵子,牛奶居然凝结了,老婆婆尝了之后觉得满口生香,而且第二天的时候病就好了!因此姜撞奶就在沙湾镇传了开来。因为沙湾人把“凝结”叫“埋”,于是“姜撞奶”在沙湾也叫“姜埋奶”。



虾饺 一笑而过.jpg


虾饺       摄影:一笑而过


虾饺是广东地区著名的传统小吃,属粤菜系,虾饺始创于20世纪初广州郊伍村五凤乡的一间家庭式小茶楼,已经有百年历史。传统的虾饺是半月形、蜘蛛肚共有十二褶的,馅料有虾,有肉,有笋,味道鲜美爽滑,美味可口。
伍村五凤乡盛产鱼虾,茶居师傅再配上猪肉、竹笋,制成肉馅。当时虾饺的外皮选用粘(大)米粉,皮质较厚,但由于鲜虾味美,很快流传开来。城内的茶居将虾饺引进,经过改良,以一层澄面皮包着一至两只虾为主馅,份量大小多以一口为限。
相传当 时的伍村很繁荣,地方幽美,一河两岸,河面经常有渔艇叫卖鱼虾。这家酒楼老板为了招徕顾客,便别出心裁,收购当地出产的鲜虾,加上猪肉、笋等作馅料制成虾饺。当时虾饺皮厚不光亮,但因新奇,味道又鲜美,赢得了食客的喜欢,不久便名扬广州,各大酒楼争相制售,并经点心师的改革,将原料用面粉改成“澄粉”,效果特佳,更加吸引客人。



1白切鸡.jpg


白切鸡      摄影:半山


白切鸡,始于清代的民间酒店,因烹鸡时不加调味白煮而成,食用时随吃随斩,故又称“白斩鸡”。又因其用料,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出品的三黄鸡(脚黄、皮黄、嘴黄),故又称三黄油鸡。后来广东各饭店和熟食店都经营“白斩鸡”,不仅用料精细,而且还用熬熟的“虾子酱油”同鸡一起上桌蘸食。此菜色泽金黄,皮脆肉嫩,滋味异常鲜美,久吃不厌。


白切鸡,把鸡浸在开水里浸熟,保持了鸡的原味,吃的时候才加姜、盐等配料。清平鸡是白切鸡中的佼佼者,被称为“广州第一鸡”。它只用白卤水浸制,不加任何配料,但皮爽肉滑洁白清香,骨都有味。



豆腐酿.jpg


豆腐酿      摄影:半山


     客家酿豆腐也称为肉末酿豆腐东江酿豆腐,是客家名菜之一,据说与北方的饺子有关。通常将油炸豆腐或白豆腐切成小块,在每小块豆腐中央挖一个小洞,用香菇、碎肉、葱蒜等佐料填补进去,然后用砂锅小火长时间煮,食时再配味精、胡椒等调料即可。


客家先民原来居住在中原地区,当地生产小麦,常常用面粉做饺子。后来因为战乱等原因,客家先民迁徙至南方生活。岭南地方多产大米,少产小麦,面粉很少,酿豆腐则成为替代饺子的食物了。

客家先民想到,用猪肉剁成馅料,用豆腐代替面粉,将馅料塞入豆腐,犹如饺子一般。

因其味道鲜美,便成了客家名菜,如今也是客家人餐桌上的家常菜。






摄影:中摄联盟摄影师

文字:百度

编辑:梦中的云   CPUA总-地接管理部




待续,欢迎投稿 。。。











上一篇湖南美食下一篇四川美食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