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首页】 >> 【摄论研讨】 >>摄影杂谈 >> 关于摄影前期与后期的关系
详细内容

关于摄影前期与后期的关系

摄影的技术发展到如今,已是方便得无以复加。

我们得到一张“照片”,实在是太容易了。数码时代的开启,就象打开了一个潘多拉宝盒,可以让“照片”以高速的、程序式的生产方式,被源源不断地加工出来。

然而,当数码照片要不要“后期”的争论刚刚过去不久,紧接而来的似乎是对“后期”的无限放大使用,大有非此即彼的趋势了。

和很多影友一样,我也是从苦哈哈的胶片时代走进数码之门的。2006年,当我每一次拿到尼康D200的数码相机时,看着防潮箱里的几套胶片器材,竟然有一种说不出的“背叛”恐慌。一如有了汽车而弃用战马的“骑兵”,摸着那些上山下海的机身和镜头,说不出的复杂心境,最终还是“喜了新”,“厌旧”那是多年以后的事儿了。(擦把汗)

用上了数码相机,第一件头疼的事就是后期了,是完全不着调的。

传统的正片都是送去朋友的冲洗店去冲印,喜欢自己回来剪片装框,排进幻灯机,对着一堵墙,在烟熏火燎中一张一张地过。黑白卷自己关黑屋子里也是自不必说的。可是一数码,就被鸟枪换炮了。虽是方便直观了,也是可以喝着茶,抽着烟干暗房的活什了,却是发现仿佛又是打开了另外一个潘多拉,简单快捷得没有边界,是我当初遇到的最大问题。

正如现在我们用数码相机拍一张“照片”一样,后期软件对数码原片的调整似乎可以“天马行空”。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一个“空”字上。

摄影的初衷是真实记录和表现。围绕着这一个目的,人类穷其智慧将相机的功能设计得愈加地完美。关于真实记录的功能,纯属器材的功用,而谈及表现,则是需要摄影人更多主观的自我的个性意图渗入性地干预。当数码器材的前期记录功能变得越来越简单时,表现的个性参与性就慢慢地被“懒惰”掉了。或者说这种个性的渗入,从前期拍摄时的参与,快速地变成后期调整的参与了。因为前期拍摄时地参与有难度,需要更娴熟的技术训练和艺术表现的深厚积累,而后期的调整可以很简单很随意,可以天马而行,行至空都没问题。

这是目前很多影友的通病。

我常和身边的影友分享我自己的体会,摄影后期分两种:其一、是匡正前期拍摄的不足,所以后期调整“少即是多”,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字暗房;其二、在照片的基础上做二次创作,不以照片“真实记录”为最终目的,照片只作为基本创作素材而使用,属于“平面设计”的范畴。

不管是上述那一种情况,后期调整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的。摄影的后期调整,其目的性是非常强的。否则,要不是无从下手,要不是乱调一气,漫无章法。没有100分制的考试标准和要求,所有的作业或考试都是没有意义的。

摄影的难度在于极度个性化地选择性记录。在定格时间的时候将摄影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渗入性地参与影像的呈现。这是摄影的艺术表现基础。当然,后期的第二次创作也可以达到类似的目的,但与摄影表现终究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摄影文化的发展,也许会颠覆既有的一些观念,但是在颠覆旧的观念之前还是需要先弄清楚旧观念究竟是什么,这是事物发展的阶段规律。或许这个观念也被扔掉了吧。

我本固执,依然坚持摄影技术基础训练的必要性、摄影表现前期的重要性和不可(后期创作)代替性。

 

2016/5/31于京郊/半山子玄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400-655-1315
会员通讯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0
×

购物车

商品名称 数量 产品单价 折扣 总计
金额总计:¥23立即结算
seo seo